第四百二十三节 北欧之行_大国崛起1857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百二十三节 北欧之行

第(1/3)页

  这些军官基本上是在从北亰撤军之后陆续来到丹麦的。

  现在已经是6月底了,算起来他们已经来了小半年了,除去路途也差不多有三四个月。

  但是他们的学习情况并不算好,目前基本上还都还没过语言关,而且他们的学习态度差别很大,丹麦教官表示,有些学生学习热情很高,虽然还不能熟练的说丹麦语言,可是却已经学会了相当多的词汇,对照字典竟然可以阅读一些西方军事著作了。

  可是有一些军官,对学习西方军事理论兴致不高,他们认为打仗学会孙子兵法就够了,洋人的东西,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,他们走走步,打打枪行,排兵布阵粗陋不堪,真要讲智谋,还是老祖宗的管用。

  说这些话的,还真不是不学无术的,他们能说出这些话,证明他们是琢磨过西方的东西,至少他们研究过在大明军校中那些瑞典教官所教的知识,同时他们还阅读过中国传统的兵法,而他们真的认为,洋人的操典之类的军事内容,太过于具体化,论思想还是孙子兵法高深。

  这倒不假,但这恰恰是西方人的优点,他们更重视细节的东西,他们的操典拿出来让人一看真的就知道该怎么打仗,可是中国文人把孙子兵法背的滚瓜烂熟,可让他们把兵拉出去,他们连阵形都排不开。

  就跟许多其他方面一样,中国文化中似乎充满了一种早熟的现象,老祖宗在许多方面,似乎已经把后人该走的路都走完了,后人好像不需要在学习,只需要照做即可。孙子兵法甫一出现,就站在思想的高度来阐述军事问题,而西方同时代的军事著作,基本上还停留在高卢战记之类的军事传记内容。

  之后中国的军事学发展,反而从思想高度往战略高度降低,最后才开始关注战术方面,到了明代,戚继光的兵法,就开始很强调技术方面的内容了。

  而欧洲刚好是相反,他们从将领的战争记录开始,然后开始走向战略性高度,巅峰之作正是拿破仑战争之后,受到战败刺激的普鲁士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总结拿破仑的军事理念,写出了《战争论》这样的巨作。

  总结起来,中国军事学发展,好似就是从孙子兵法开始,孙子给大家列了一个提纲,然后后世子孙就在这个提纲中填写内容。而欧洲的军事学发展,在是从基础开始,一步一步往上丰富。

  真要说谁更优秀,恐怕争论会很大,至少朱敬伦始终认为,《战争论》本身,还只是在战略层面,还没有上升到思想层面,这一点上比不上孙子兵法。

  但是正因为孙子兵法已经站到了思想层面,他阐述的是战争的精神,反而有种跳出战争的意思,你可以用孙子兵法指导国家战略,构建国防体系,可直接拿到战场上,反而没什么操作性了。

  《战争论》则不一样,他的可操作性更强,夹杂了一些对战例的解析,真的可以运用到实际的战争中去。

  这就跟东西文化的其他方面很相似,东方重视精神,西方重视技术,等到真枪实干的时候,往往反而是西方能取得胜利,因为他们的东西可操作性更强,他们的是基于数理逻辑的知识,东方的则主要是理念上的东西,用好用坏全在个人领悟了。

  尽管心里认同这些军官的说法,他们对自己的东西自信是好事,可是西方的东西却绝对值得学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00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