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772章 多抢几个不就够了?_北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0772章 多抢几个不就够了?

第(1/3)页

  巡检司,各捕所捕卒,有缉拿捕盗的职责,也有维护汴京城治安的职责。

  在他们眼皮子地下,潜藏着如此毒瘤,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  须知,汴京城境内,那是五百步一捕所,密密麻麻的遍布汴京城。

  如此情况下,还有烂泥人在汴京城内为祸,可见他们有多疏于职守。

  他们但凡是认真一点、谨慎一点、用心做事一点,烂泥人也不至于嚣张至斯。

  当然了,此事也并不是全是他们的错。

  问题的根子还在大宋的制度上。

  汴京城的治安,巡检司能管、开封府能管、五城兵马司偶尔也可以插手。

  三个衙门,在职权上有所冲突。

  他们总想着有人会替自己去干那些脏活累活,所以什么也不做。

  互相推诿,互相依赖,就给了恶人可乘之机。

  此外,汴京城内权贵众多,又有许多御史言官。

  开封府权知府,那是朝中重臣,多少还能管一些人。

  可五城兵马司和巡检司的官员,在朝堂上就没多少地位。

  所以汴京城内权贵们欺压良善、胡作非为,纨绔子弟们跑马为祸,他们都不敢管。

  御史言官总是喜欢指责这个指责那个,总是喜欢越过法度流程,去干预一些事情,以彰显自己清贵的身份。

  如此一来,汴京城内管理治安的衙役、兵卒,除了能管理管理百姓外,其他的什么也不管。

  上上下下都信奉着那种多做多错、少做少错的心思。

  那些为祸的恶人,自然抓住了他们这个心思,不断的壮大。

  最终成为了一个大的祸害。

  此事的根子还在制度上,而且还是文制。

  寇季和赵祯二人还没有准备好,所以即便知道此事的根子在何处,也没有人开口。

  赵祯处理了此事以后,没有在寇府上多待,回了皇宫。

  吕夷简三人也跟着赵祯进了宫。

  烂泥人们,在赵祯回宫的途中,就被押解到了受刑的地方受刑,对于此类的畜生,赵祯一刻也不愿意多留。

  朝廷一口气扫除了汴京城内的烂泥人,为汴京城的百姓除了一大害,百姓们纷纷拍手叫好。

  读书人却被那残忍的行刑场面给吓坏了。

  他们以为赵祯处理那些烂泥人,是做给他们看的。

  是在杀鸡儆猴。

  他们闹事的心思瞬间就熄灭了,甚至都不敢三五成群的去郊游聚会,生怕被朝廷惦记上。

  那些在寇府门前声讨寇季的读书人,就那么白死了。

  没人为他们喊冤,也没人为他们伸张正义。

  读书人们因为简字闹事的举动,就因为一场除恶的兵事,彻底偃旗息鼓。

  寇季和赵祯二人知道此事以后,也是愣了许久。

  “还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,无心插柳柳成荫……我以为读书人的骨头硬的不行,没想到还是怕死……”

  寇季在听完了陆铭的禀报以后,失声笑着说了这番话,便不再关注此事。

  赵祯在烂泥人们受完了刑以后,果断下旨,在天下广开蒙学,广纳天下适龄的幼童入蒙学读书。

  其中特别申明了几点。

  其一,各路、府、州、县、乡、村,必须设立蒙学。蒙学校舍,由朝廷出钱修建。

  其二,广纳天下读书人入各地蒙学担任蒙学先生,一应束脩,由朝廷配发,年束脩,最低不会低于四十贯。

  其三,天下适龄蒙童,皆可入蒙学读书,最低年龄为六岁,没有上限。蒙童在读书期间不需要向先生缴纳束脩,蒙童读书期间的书本,由朝廷配发。

  其四,各地官府必须配合各地蒙学建立,必须督促蒙童入学,此事跟政绩挂钩。辖地内的蒙童,入学率超过五成的,算合格,超过八成的,三年任满以后,官升三级;入学率低于五成的,不合格,贬官,低于三成的,罢官去职。

  其五,读书人在担任蒙学先生期间,可以参加朝廷科考。满五年,免乡试,满十年,免解试,满十五年,赐同进士出身,可入仕。

  赵祯在旨意里将以上五点,写的很详细,明发天下。

  民间百姓们知道了此事以后,第一反应并不是激动,而是质疑。

  他们质疑官家是不是疯了。

  读书在大宋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。

  官家推行蒙学,并且承担了蒙童们在读书的时候的大部分费用,所要花费的钱财,是一个庞大到难以估量的数字。

  有百姓粗略的估算了一下,发现他每年缴纳的赋税,还不足朝廷花费在他家儿子读书上面的一半。

  如此赔本的买卖?

  官家也能干?

  朝廷也能干?

  满朝文武能同意?

  面对百姓们的疑惑,朝廷的回应很简单。

  用实际行动告诉百姓。

  官家能干。

  朝廷能干。

  满朝文武不敢不同意。

  随着赵祯的旨意传达到了地方以后,地方官府立马召集了工匠,开始在各县、乡、村,营造起了蒙学屋舍。

  因为此前吕夷简三人已经做了准备工作,一应的钱财也划拨到了各地的一字交子铺分铺内。

  各地官府在拿到了赵祯的旨意以后,立马开始行动。

  拿朝廷的钱做好事、捞名声、捞政绩,没几个不愿意的。

  就算有哪些脑子有病,跟朝廷对着干的,在看到了赵祯给予他们的秘旨以后,也快速的行动了起来。

  赵祯没有在明发天下的旨意中,强迫蒙童们入学读书,但是在给官员们的秘旨中,态度却格外强硬。

 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。

  你就算放下了架子,亲自跑到百姓家里去给朕请,也得将蒙童纳入到蒙学当中。入学率不过关的,这辈子也别想升官,朕说的!

  拖延不办的,或者跟朝廷对着干的,就等死吧。

  罢官去职,只是对百姓的说法,朕会真的让你们这些不帮朕办事的人,安安稳稳的离开?

  ……

  如此强硬的话,放在以前,赵祯若是敢说出来,地方官员一定会闹起来,鼓动着读书人跟赵祯作对。

  可现在,他们却只能遵从赵祯的命令。

  赵祯许下了重金、许下了同进士出身的身份,收买了天下过半数的读书人。

  他们想鼓动着读书人闹事,根本不可能。

  他们想要勾结地方豪强一起闹事,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00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