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一四章 大魄力的明主(继续万字求月票)_回到明朝做昏君TXT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一四章 大魄力的明主(继续万字求月票)

第(1/3)页

  朝堂上的事情纷纷扰扰,不过无论是皇帝,还是臣子,大家都已经习惯了。

  朝廷这么大,事情这么多,纷纷扰扰的也很正常。

  在一段时间以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事情,那其实就算是很安稳了。

  在特别大的事情出来之后,那才会真正的让人们关心。

  最近一段时间朝堂上还算安稳,唯一一次引发争议的,是因为内务府要把皇家标识给民间商号的事。

  不过这事很快就得到了解决,只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是内阁次辅大学士徐光启。

  解决了内务府的问题后,反而衍生出了新的问题,那就是户部要成立一个监管商人的衙门。

  这个衙门如何定位,该怎么办理?所有人都是双眼一摸黑,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
  陛下已经下了圣旨,让徐光启来弄这件事情。朝廷上下关心这件事情的人不在少数。

  所有人都在等着户部拿出一个决定来。因为他们都觉得,这次的事情恐怕是一个大事情。

  虽然徐光启坐上了内阁次辅的位置,支持他的人也不少,可终究是根基浅薄,在地方上没有什么人支持他。

  很多人都觉得徐光启是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的,这是他把手伸向地方的一个好机会,他一定不会放过。

  徐光启的家里面。

  几个人相对而坐,桌子上面摆放着茶水和点心。

  徐光启神色有些着急的说道:“事情就是这样的,你们也都知道了。我们必须尽快拿出一个主意来,所以你们不用藏着掖着了,有什么尽管说吧。”

  “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”一边的李之藻笑着说道:“这件事情无非就是成立一个新的衙门,那就索性全都按照新的来。无论是人员调配还是职权划分,全部可以重新设定,我们不用顾忌什么。”

  徐光启点了点头,拧着眉说道:“顾忌是不用顾忌什么,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。”

  闻言,沈庭筠和李之藻全部都看向了徐光启,两个人想听他说出一些东西。

  毕竟现在徐光启在这小团队里的地位最高,是内阁次辅,同时也是最值得陛下信任的人,他的消息很重要。

  徐光启说道:“这个衙门谁来执掌,是不是要受地方管辖?向地方派人已经是我们协商好的了,至少也要向几个大城派人,比如杭州扬州这些到处都是商人的地方。”

  “这就牵扯到我前面说的问题了,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简单,但是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。”

  徐光启说到这里,看了两个人一眼,开口说道:“我这么说你们应该明白吧?”

  李之藻两个人当然明白,只不过都有一些迟疑罢了。

  沈庭筠沉思了一下,继而说道:“谁掌管并不是太难的,交给之藻就可以了。他现在是户部侍郎,官职上正合适,同时也是咱们自己人,由他来主持这个衙门最合适了。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陛下那边会怎么想,会不会同意?”

  沈庭筠说完这句话之后,和李之藻一起看向了徐光启。

  这个问题他们两个都没有办法回答,只有徐光启能够知道,因为只有他才是陛下的近臣。

  这也的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,所以两个人都在等着徐光启开口。

  徐光启也没有迟疑,直接点头说道:“这个没有问题。”

  其实徐光启心里面清楚,从陛下同意了自己的题本之后,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交给自己来做的。

  这么长时间了,自己对陛下的心思也多少摸索到了一些。

  如果是你想要做的事情,陛下同意了,那么陛下就会支持你;如果陛下不同意这件事情,他是绝对不会让你来做的。

  现在陛下要把这件事情交给自己,那么自己举荐李之藻绝对是没问题的。

  所以徐光启可以肯定的说没问题。

  听到徐光启这么说,李之藻沈庭筠两个人一起点了点头。

  沈庭筠继续说道:“第一个问题解决了。继续第2个问题,我觉得还是不要把这个衙门归为地方管辖,不然的话就没有了意义。这个衙门是监管商人的,如果交给了地方衙门,那还有什么用?”

  话是这么说,这个道理谁都懂,不从这个方向考虑,单单是从权力的角度考虑,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分给别人。

  尤其是官场上的这些人,这是明摆着的事情。如此明摆着的事情,为什么还要拿出来讨论?

  原因很简单,因为有客观的条件不允许。如果你不把这个节制权力给地方,那么就等于你在地方新开了一个衙门,这意味着什么?

  朝廷支出的俸禄就不说了,这意味着朝廷在向地方伸手。

  往小了说是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,往大了说这就是分权。

  其他的原因都是次要的,只有分权这一点是主要的,这是中央在向地方收权。

  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之后,其他的也就好理解了。这些地方官员怎么可能愿意把权力交出来?

  这是每一个官员都不愿意答应的事情。

  如果将新衙门的节制权给了地方,那么就代表着权力还是留在了地方,增设一个衙门对他们的影响并不是很大,甚至更有利于他们收权。

  论好处的话,那就是这么做容易推行这个衙门,在地方上的阻力会小很多,甚至会得到地方上的支持。

  但坏处也不是没有,这么做就等于把权力又还给了地方,那你设定新衙门还有什么用?这个衙门还没弄好就已经就废掉一半了。

  有利有弊,就看如何权衡和取舍了。

  沈庭筠给出的意思就是新衙门不受地方节制,即便是推行的难度大一些,那么也要硬着头皮往下推,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犹豫。

  听明白沈庭筠的意思之后,徐光启又把目光转向了李之藻,他想听听李之藻的意思。

  因为这件事情,徐光启准备让李之藻去操持。毕竟刚才已经说了,让李之藻来主持这个衙门,所以李之藻的意见就很重要。

  “我觉得也不应该让地方节制。”李之藻沉声说道:“咱们都在地方上做过官,地方上什么样子你们也都清楚。如果把这个权力给了地方,那就等于白费了。”

  “看起来地方官员威风八面,实际上都要和当地的士绅搞好关系。而所谓的商人,哪一家身后没有当地大族的影子?衙门口里边的那些人,有哪一个不是和当地的那些大族有牵连的?”

  “地方官员能做的就很有限,所以我们不能让这个新衙门受到地方官员的节制。”

  李之藻说的话,徐光启和沈庭筠都赞同,因为这一点他们两人也是知道的。

  所谓铁打的衙门,流水的官。

  一个官员在一个衙门并不能待太久,因为朝廷官员是有任期的,但是有一些人却不会走,那就是衙门口的捕快胥吏之流。

  这些人不但是本地人,而且世代在这里生活。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的话,他们是会帮助在这里生存了很多年的士绅,还是帮助一个干几年就走的官员?

  这根本就没什么好选择的。所以地方官员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。

  何况当地的那些大户平日里对捕快胥吏这些人也都是多有收买,银子什么的也都不少,那么这些人帮谁?

 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。这一点在场的三个人都知道,所以他们都知道李之藻说的是什么意思。

  “好,那就不交给地方节制。”徐光启拍板说道。

  徐光启的这句话,就把这件事情的大方向给敲定了下来。

  不过问题也只不过是刚刚解决,还有其他的问题,于是徐光启又说道:“可是各地衙门的人选从何处来?”

  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,因为如果去的人不合适,那后果很严重。

  如果去的是一个喜欢贪腐的人,到了地方上就是一顿搜刮,自己这个衙门也就不能干了。别说搜刮了,只要是吃了那些商人的孝敬,那也没法干了。

  徐光启提出这个问题之后,李之藻两个人都没有说话。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人应该从哪里来。

  从户部出?还是从其他的衙门抽掉?

  无论怎么做,都似乎不太妥当。

  “这件事情不如交给陛下决策吧。”沈庭筠缓缓地说道。

  见徐光启和李之藻都看着自己,沈庭筠伸手捋着胡子说道:“这件事情很棘手,这你们也是知道的,我们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,那就不如让陛下来做主吧。”

  三个人一起点了点头,徐光启说道:“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办。”

  在获得了一致性的通过之后,徐光启又说道:“现在我们开始制定这个衙门的一些其他的事情,比如权责,这个就十分的关键。”

  其实三个人都知道,这已经不是关键或者不关键的问题了。

  凡是牵扯到权力和责任,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,搞不好会弄出一场党争。毕竟谁都想多要一点权力,少要一点责任。

  三人的头凑在一起商量着,想要把权力和责任划分清楚。

  西苑。

  朱由校看着站在身边的黄克缵,笑着说道:“这里没有别人,气氛这么好,你就别站着了,有什么事情坐下说吧。”

  说完这句话之后,朱由校转头对陈洪说道:“给黄爱卿搬一个凳子来。”

  “臣谢陛下。”黄克缵连忙躬身说道。

  时间不长,陈洪就给黄克缵搬来了一个凳子。

  黄克缵客气了一番后就坐了下来。

  等到他把身子坐稳了之后,朱由校这才开口问道:“爱卿今日过来,可是有了眉目?”

  黄克缵这边的事情没吵没闹,那是因为已经吵闹完了。

  现在有无数人都在盯着他,在等着他制定科举教纲。谁都想知道黄克缵会弄出个什么玩意,这关系着读书人的命运。

  现在的黄克缵原本应该焦头烂额才对,可是看起来却并不是那样子,他反而神态从容,脸上带着笑容,仿佛一切已经胸有成竹一样。

  对于黄克缵的这种态度,朱由校是很高兴见到的。毕竟朝中的臣子露出这样的表情,基本上都代表着事情已经办好了。

  对于朱由校来说,只要把事情给办好了,其他的没那么重要。

  听到朱由校的问话,黄克缵连忙说道:“臣确实有了一些想法,只是不知道是否妥当,所以今日才来和陛下说说。”

  朱由校笑着说道:“朕是相信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w00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